醫院新聞
“重癥加強監護治療病房”就是我們常說的“重癥監護室”、“ICU”。近十年來,我國重癥醫學發展迅速,不僅在學科分類的國家標準中位列臨床醫學二級學科,而且重癥醫學科已經成為一所醫院綜合醫療整體水平及能力的標志。
近日,六安市衛健委網站公布了第三屆“皖西名醫”人選名單,我院重癥醫學科主任李向榮獲“皖西名醫”稱號。
|
|
|
|

李向,主任醫師,現任六安世立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兼醫務處主任,六安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安徽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學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心血管疾病和復雜心電圖診斷、各種急危重癥救治,擅長心肺復蘇。發表論文40余篇,SCI收錄期刊論文1篇,科普文章30余篇,在國際上首創“雙下肢屈曲擠壓心肺復蘇”,并在臨床推廣應用,獲得安徽省科技成果證書。
2021年1月8日上午,我在世立醫院重癥監護室醫生辦公室見到了正在主持病例討論的李向主任,在對討論的病例做最后的病情分析總結和對年輕醫生們一番細致的叮囑交待后,李主任向我走來,親切低聲說道“小伙子,我先去查房,等我一會”,臉龐上的些許疲倦也絲毫掩蓋不住那有神的雙眼和對工作滿滿的熱忱。
一、如何兼顧臨床工作和醫學研究?
在訪談前,我了解到李主任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始終堅持對臨床醫學的探究并發表了許多優秀論文和科普文章。李向主任同時兼醫務處處長,如此繁忙的臨床與行政事務,但李向主任卻仍然能兼顧臨床工作與對醫學研究的興趣,他是如何看待二者的關系的呢?
“首先,這個問題要從醫生職業自身的特殊性談起,特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醫生的工作對象是人,另一方面醫生的工作特征是治病救人。”李向主任介紹,國外鉆研醫學學術研究者大多數不從事臨床工作,所以稱之為“科學家”,而醫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花在臨床工作中,很少關注醫學研究,少數醫生同時兼做臨床研究。在我國,臨床與科研的分工并不那么明確,通常是臨床醫生在做與醫學相關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在知名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以及大型醫療機構中的醫務工作者。而對于大多數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來說,更多的是在做最基本的臨床診療工作,極少關注臨床醫學研究。李主任的個人觀點是,任何時候作為一名醫生,總是要對自己的臨床工作做出一些歸納、總結和思考,而這個總結歸納和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學術研究的開端和積累,然后在大量臨床實踐經驗基礎上加以推敲、概括、提煉、論證、創新,這本身就是在做科研啊!我國中醫的傳承就是很好的例子,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是得益于古代中醫將大量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思考、提煉、創新,并傳承給下一代,始終保持活力、與時俱進。李主任說,從大學畢業以來我一直對醫學研究保持濃厚的興趣,并時常產生將自己的想法、感悟訴諸于筆端的沖動,談不上高大上的學術研究,也不是為了將發表論文作為職稱評選的需要,而是想把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和思考通過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是由心而發,也是對自己所從事臨床工作熱愛的一種體現。
二、關于對我院急危重癥救治體系建設的思考
“世立醫院成立之初,各科室建設能應對基本醫療需求,但是應對疑難危重病人還是有些困難,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院領導審時度勢,決定著手籌建我院危重癥病人管理的單元,2008年6月,重癥醫學科的臨床病房——重癥監護室(ICU)正式開診,它承擔了全院重癥病人乃至整個裕安區有重癥救治需求的病人救治工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院的重癥監護和救治工作基本滿足廣大病患者的診治需求,同時在區域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
“結合我院當前面臨的醫療環境,以及在遵循醫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我院領導高瞻遠矚,提出了打造急危重癥救治體系的想法,我也提出了一套數千字的建設方案,明確了今后幾年我院急危重癥病人救治體系的建設方向和路徑規劃。 ”李向主任還表示,自己會身體力行、盡最大努力去完善和構建好這套救治體系。
三、對重癥病人,如何落實多學科會診意見
ICU是一個多學科意見的交匯點,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可能會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么李主任是怎么將不同的意見最終協調起來落實到病人的治療上呢?
“ICU經常是多學科會診、多學科查房,難免有不同意見。作為最后落實各種意見的執行者,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對于依據充分的診斷、治療價值肯定的方案必須吸收采納,對于明顯和診斷與治療不相符合的方案暫時先放一放,以觀后效。總之就是從實際出發,兼采所長,制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訪談最后,李向主任也對我院年輕醫務工作者提出了希冀:希望他們多花時間精力去觀察病人研究病人,堅持在為病人服務的過程中多總結多思考,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勤查文獻、博覽群書,提升和豐富自己的學識和內涵,為實現個人追求和醫院發展而不懈努力。